博客
关于我
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快点击我
不要心存幻想
阅读量:6002 次
发布时间:2019-06-20

本文共 18985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63 分钟。

 

不要心存幻想

  前不久一位大学生写来邮件,问:“我读过你的《笑傲职场》,非常受益。现在我即将走上社会,你能否给我一个建议?”

  我毫不犹豫地回复说:“不要心存幻想。这就是我的建议。”

  这个建议,是我工作十几年最大的心得体会,不仅适用于刚毕业的学生,也适用于所有职场中人。

  或许有人说:“职场中人,又不是文学家,每天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具体工作,谁会去幻想呢?”

  其实不然,我看到太多的幻想。

  职场处处有幻想

  前不久,一个朋友辞职,跟公司闹得非常不愉快。他自己也非常郁闷,郁闷在哪儿?因为他辞职的原因非常奇特。有一天他问自己的上司:“像我这样工作多年的员工,如果公司让我离职,按新《劳动法》,公司得给一大笔遣散费吧?”结果他的上司记在心里,不久就调动他的工作,恶化他的工作环境,制造舆论让他不愉快,总之就是想方设法逼他自动辞职。因为如果他自动辞职,公司就可以不给他补偿。

  虽然他以前在大家的印象里是一个温和礼貌的人,但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只有与公司彻底翻脸。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但他多年来积累的形象和人脉可以说是毁于一旦。

  我问他:“当你问上司那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到底有没有想要辞职?”他说:“我只是觉得工作不是很顺心,但还没有真要走人的想法。”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要问呢?”他说:“上司以前对我还不错,我当他是能说心里话的朋友,没想到他这么为公司着想!这么有责任感!竟然立刻就拿我开刀了!”他又道:“更让我寒心的,是公司可以这样无情!我为公司卖了那么多年的命,事到临头,公司就这样对我!这几个月,防我像防贼!”

  他是我的朋友,我能说什么呢?只能安慰他鼓励他。但像他这样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同志”,职位也不低了,居然还幻想上司跟自己是朋友,实在让我无话可说。

  我不知道他的上司为什么在了解他有“走人”的念头后,没有做工作去挽留他,而是逼他自动离职。但他上司的处理手法,虽然无情,却是符合角色规定的。毕竟,他的上司是企业雇佣的,要对企业负责,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要对老部下负责,保证老部下的利益最大化。而朋友所在的企业,一旦知道他有“走人”的念头,像防贼似的防他,孤立他,那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企业看来,一个起了二心的人,不是“家贼”是什么?

  我又想起另一位朋友,他曾经红极一时,两年三级跳,成为二把手,职位报酬都相当可观,前不久竟不顾金融危机下工作难求,愤然离职,他说:“我就是要赌一口气!以后人们会记得我的!”

  原来,他是一个极有事业心的人,虽然是老板一手提拔,但对工作却有不少不同于老板的理念,对老板的一些管理行为也不以为然。以前他职位低,倒也没什么,等他职位高了,权力大了,与老板的冲突日益加剧。在他辞职的前一天晚上,据说两人在酒店谈工作,谈到双方都拍了桌子。老板便有意将他调到另一个部门工作,待遇不变,但权力却被剥夺不少。

  他过去在企业中创造了不少佳绩,有一批仰慕他的下属,说话也相当有影响力。他无法接受自己被冷落的事实,更担心未来老板会给他故意设置障碍,让他失败,打击他的威望,减低他的影响。他不想到最后落得一个“无法胜任工作,被迫离职”的结局。因此,为了让所有人记起他这些年的光辉形象,他毅然选择主动辞职,什么补偿也不拿就离开了,为的就是留一个高大的背影。他的离职,的确引起不小的震动,所以他自信,人们会记得他,怀念他。

  可我要说,这也是一种幻想。“树倒猢狲散”、“人走茶凉”是中国人早就总结出的经验。他幻想着在未来公司里的人们还会悄悄流传他的故事,怀念他当年的事迹。而真正的现实是,在震惊之后,人们会很快忘记他,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时间会把一切痕迹抹掉,太阳还会升起,地球还会照转。

  我敢说,如果未来企业做得好,人们会说他脑子坏掉了,这么好的企业,这么好的职位待遇,要自己赌气辞职。如果未来企业做差了,人们要么会在老板的授意下,把失败的根源都算到他头上,所以他才以主动辞职逃避责任;要么是心照不宣没有任何人提起他,就像他从来没有在企业中存在一样。总之,他所期待的情节是不会发生的。

  丢掉第一个幻想:我跟别人不一样

  但凡是有点才华的人,对自己都有一些自信,总觉得自己不一样,比较特别。但事实是,你在别人眼里,跟任何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对于这个问题,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说得比较尖刻,他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说:“耶鲁的毕业生们,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

  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敢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无耻地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再来一点证据吧,因为戴尔,这个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还在不断上升,也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哦,当然,你可以,也许,以你的方式进步到第十位,第十一位,就像史蒂夫·鲍尔默。不过,我没有告诉你他在为谁工作,是吧?根据记载,他是研究生时辍学的,开化得稍晚了些。”

  据说拉里·埃里森当时就被耶鲁大学的保安礼貌地请下了演讲台。他的话的确过于尖酸刻薄了,但却未必不是对那些因即将走上社会而意气风发充满幻想的耶鲁学子的金玉良言:无论你们自认为有什么了不起,其实在社会眼里,你们没有什么特别,你们都得像普通人那样,按部就班地上学,找份工作,努力地在社会阶梯中往上爬。如果你们真是特别的,那你得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特别。如果你们认为自己是成功,那就拿出成功的事实来证明你是成功的。否则,就要认清现实,低下那高傲的头。对此观点,比尔·盖茨深表赞同,他对哈佛的学生说:“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我发现,很多人走上职场,都带着“我是人才”的想法,很多人工作了很多年,仍然带着“我是人才”的想法。如果“怀才不遇”,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他们不明白,职场的现实是:你是不是人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人愿意用你。用你,你才是人才;不用你,你什么都不是。

  唐代大文豪韩愈有篇名作《马说》,他认为之所以“天下没有千里马”,是因为喂马的人不认识千里马,所以就按凡马的待遇来喂养它;而千里马比凡马食量大得多,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所以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也表现不出来。韩愈叹息说:“吃不饱力气不足,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的人不按正确的方法驾驭它,不充分地喂养它,也听不懂它嘶叫的意思,只知道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天下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千年来,韩愈这篇文章得到一片赞扬,特别是自认为“千里马”的同志们,更觉道出心声。但我看,这篇文章反映出的,正是典型的心存幻想,幻想着世界上有伯乐来相马,幻想着有人会给千里马特别的待遇。是的,这样的事情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有,但太稀少,轮不到你,不能拿来当普遍规律。而现实的普遍规律则是,对于养马的人来说,吃着凡马的料,跑出千里马的路,那才是好马。投入产出之间的差距就是利润,利润要越大越好,这才是养马人最关心的。

  更进一步,如果韩愈还活着,我会问他:你怎么知道养马的人不识得千里马呢?你怎么知道养马的人不是故意用对待凡马的方式对待千里马呢?

  试问,如果你是领导,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如果你说是“人才”,是“千里马”——那才叫怪了。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千里马”?“人才”本人的认知,与掌握利益的人的认知,就像天地差距那么大。

  所以,当你还没有坐到那个位子、掌握那个资源、享受那个利益的时候,你得明白,人才不人才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那个位子上的人、掌握资源的那些人、能给你利益的那些人,用你。你要明白,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没人用你,就跟没本事一样。

  所以,放下“我是人才”的幻想,放下“伯乐来识我”的幻想,放下“我的待遇要比别人高”的幻想,主动地靠上去,撒着欢地跑起来,让自己对企业有用,才是正道。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丢掉第二个幻想:别处的月亮要圆一些

  不满意就跳槽,是一部分人的常态。频繁换工作说明什么呢?第一,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所以老换。第二,抗击打能力不够。新到一个岗位大概有两三个月的蜜月期,反正你是新人,大家对你要求都不高。等干到半年九个月,一般就碰到第一批困难了,发生困难了,最容易的决定是我不干了,然后美其名曰“我把老板开了”。第三,心态太浮躁,有时工作做得很顺,就觉得自己行,这地方水太浅,再待着就是屈才了,所以跳了。

  对工作不满意是常态。认为换一个环境,待遇好一点,职位高一点,公司规范一点,人际关系简单一点,上司人性化一点,一切就好了——这是幻想。现实是,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就会有另一个问题产生。人是永不满足的,如果一切都满足了,很快你就会无聊起来,于是你自己都会制造些不满意出来。

  所以,当你对现状不满时,你要按捺心情,做个客观评估。如果发现所处的环境还是中等线上的,最好的办法,是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千万不要认为别处的月亮要圆一些,摆脱环境就可以摆脱困境。殊不知真正的困境源于自己的不成熟。

  有位朋友曾告诉我,他喜欢自己用黄豆发豆芽,但无论怎样,他自己发的豆芽,都是细长型,没有菜市上卖的那么粗壮好吃。大家都是用一样的黄豆,发豆芽又没有特别的技术,差别为什么那么大?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跟菜农套近乎,天长日久终于套出秘诀——很简单,在发豆芽的时候,在黄豆上放一块石板。当黄豆生长时,为了获得足够的阳光和空气,它们会奋力将石板顶起来,所以就会长得格外粗壮。

  他说,当他明白这个秘诀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的顶头上司,一个让他不能忍受的人。他曾经多次想过要跳槽,但那一刻,他决心让顶头上司做那块石板,让自己变得格外粗壮有力。

  后来,他还是跳槽了。但不是为了逃避上司,而是因为出色的能力和业绩,被挖走了。

  对于狮子来说,非洲大草原是个好地方,因为那里有羚羊;但对于羚羊来说,非洲大草原不是个好地方,因为那里有狮子。所以,月亮圆不圆,是相对而言的,是与你自己是否足够有实力成正比的。你看老板是会对一个销售明星拍着肩膀有说有笑,还是会对一个销售笨蛋拍着肩膀有说有笑?

  非洲大草原就是那么一块,但狮子也能活,羚羊也能活,除了个别逮不到羚羊的笨狮子和个别被狮子逮到的笨羚羊,大家还都普遍活得挺滋润,达尔文管这个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聪明人得先琢磨这个道理,去适应环境再利用环境,天真的人才会抱怨环境,幻想换个环境。逮不到羚羊的笨狮子如果不学得能干些,换到美洲平原难道就能逮到野牛了吗?被狮子逮到的笨羚羊如果不学得跑快些,换到美洲平原难道就能逃脱猎豹的追击吗?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成功时,你也不用再说“他的条件如何如何,我要是他那样,我也能如何如何”,这种话不是幻想是什么?

  有位朋友看了我的文章,问我:“我是做销售的,上司就是办事处的老大,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刚到公司时,他经常拿一些违规的事情要我帮其处理,大部分是做些虚假的事骗公司的钱。我一方面很厌恶这种违规的事情,另一方面非常担心事情败露会影响我以后的发展,所以没有帮他做。目前感觉已经失去了上司的信任,不但不让我帮着做什么,还处处防我,转而找到另几个员工帮他了。现在的情况非常让人郁闷,上司对我的工作是百般挑剔,千般倾轧,万般阻挠,分配给我的客户都是垃圾中的垃圾,做了多少年也没有人做出什么成绩来的。另一点就是把销售费用给我抠得死死的,卡得严严的,一点灵活性都没有,让我寸步难行。总部也不会管我们这些基层员工的死活,只会看办事处的业绩。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我已经有点失去信心了。如果按照你的说法,我应该坚持将‘将石板顶起’,可是以这种状态发展下去,我做不出业绩,可能只会被辞退了。想跳槽吧,现在又遇上金融危机,工作也不好找,我该怎么办呢?”

  我回答他:“你在现在的公司待下去也没有前途,因为上司不把你当自己人。如果你现在向他主动靠拢,可能会延长工作寿命,但能不能打消他内心的疑忌,很难讲,得看你自己的水平。跳槽是一种出路,只是你要想清楚,很多公司里,只要是能来钱的岗位,都有人在挖空心思搞公司的钱,搞经销商的钱,搞客户的钱,搞员工的钱,差别只在手法、金额与当事人的良心各有不同。万一你跳槽了,又遇到这种领导,怎么办?‘石板’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这个人所代表的一种现象。如果你能找到既不失原则又适应环境的应对之道,才算是顶起来了。如果找不到,就不要寄希望于别处的月亮要圆一些。”

  他回答说:“谢谢您的指导!我彻底打消了幻想,我要变化了,我已经做完了最后一件幻想的蠢事,我要顽强地生存下去!”

  丢掉第三个幻想:别人行,我也行

  有些人特别爱看成功故事、励志书籍,看着看着就把自己带进去了,放下书本上趟厕所都能迈出一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步法。还有人总拿名人激励自己:“比尔·盖茨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巴菲特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真的不可以。这两个人都是一百年才出一个的,真要学,换个你认识的,能面对面谈话的,那学起来比较靠谱。

  有志向是好的,但一定不要有幻想。老拿世界顶级人物激励自己,学习其精神是可以的,但要复制其成功,那是不可以的。正常人都能想到,如果其成功方法可以复制,这个世界早就应该有千儿八百个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了。

  有人说,年轻人想得高些,想得远些,那叫有理想,不是幻想,你不能总打击人。

  我的回答是:我也鼓励人要有理想,要有自信,但很多人其实分不清自己想的到底是理想还是幻想。那么,如何分辨呢?有个简单的方法,看成功的必要条件你是否具备。如果具备,就是理想;反之,就是幻想。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指“有了未必行,缺了肯定不行”的硬条件。比如,奥巴马说他要做美国总统,你也说你要做美国总统。放在他身上,那是理想;放到你身上,那是幻想。为什么?因为美国宪法规定了总统候选人必须在美国本土出生。奥巴马生在美国,你生在中国,就算移民美国也晚了。所以第一道门前,你就得止步,你只能当他的拉拉队,就这么简单。

  有人说:必要条件就是门槛,如果够不着门槛,谁会傻到把头往墙上撞啊。但做HR的朋友就告诉我,经常在招聘中遇到这种人——因为这个职位吸引他,因为这个公司吸引他,因为他觉得他行,因为他觉得给他一个杠杆他可以撬动地球,所以他就毛遂自荐,非要纠缠着证明自己。这些,都是对职场中处处存在的必要条件认知不足。要想突破这些必要条件,不是不行——要么你是牛人,条件都肯为你改;要么你有背景有关系,绕个道就进门了;要么环境变化了,以前的必要条件,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职场中处处都是必要条件,但未必有人讲给你听,而且在中国,这些条件又不断变化,管你的时候有用,轮到别人又没用了;这件事上有用,换件事就没用了,中国话叫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人无所适从、满腹委屈。其实一切都是有规则的,后面的文章中我会一一讲来。

  总之,做一件事,得先琢磨一下——这件事要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到一个环境,得先琢磨一下——在这地方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明的暗的都得搞清楚。不然,会活得很狼狈,死得很难看。

  必要条件具备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环境是不断在变化的,因而成功所需的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末,拿一份网络商业计划书就可以拉到风险投资。现在你再试试?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讲的两个意思:一是必要条件的可变性;二是根据你所处的环境,找到最适合你的必要条件。

  职场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成功故事和成功经验,但我们一定要问一声:“他或她掌握了哪些必要条件才获得成功?”弄清楚了,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所处的环境中,这些条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起作用?”想清楚了,才好借鉴;否则,依样画葫芦,一定是会失败的。

  丢掉第四个幻想:寄希望于人性的美好一面

  大家都知道《三字经》开篇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似乎大家都只背得这一句,所以很多人都爱把人往好里想,总觉得“人之如我,谁不好善”。但是《三字经》里紧跟着就是一句“性相近,习相远”。明明白白地说,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善的,长大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如果你问,不寄希望于人性的美好,那寄希望于什么呢?我的答案是:什么都不要希望。你应该相信利益法则,并运用好这个法则为你服务。

  利益才是主宰世间的法则。所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并不是说君子就不要利益,而是君子在追求利益的时候,还能心存正直,能够兼顾原则,为了原则和道义,甚至可以放弃部分利益。小人则肆无忌惮,看见利益就像饿狼见了血淋淋的肉。古人称赞一个人伟大之极,都用一个词“舍生取义”,因为“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能够为了道义而牺牲生命,不是伟大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都说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因为人最大的理性,是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母亲为了孩子,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完全是感情胜过理性,所以伟大。为什么我们都说爱情是盲目的?因为陷入热恋的人,可以为了爱情抛弃利益,所以盲目。

  有个大学生在毕业前,好几个亲戚都说“认识谁谁是开工厂开公司的,要找工作只要说一声就可以”。可等她真毕业了要拜托亲戚时,一个人都不肯帮忙了。不肯帮忙也罢,有一个亲戚竟说:“我干吗要帮你,又不是我自己的事!”该同学涉世未深,搞不懂为什么先前说得那么好,事到临头竟是另一副面孔,心里拔凉拔凉的。

  这些亲戚固然是不对的——我猜测该同学家境一般,亲戚们觉得帮忙也捞不回好处——但我们本来就不该寄希望于别人。别人不帮你,是常态。说将来有需要时尽管开口,那是安慰你。如果你当真了,找上门去,就让别人下不了台。涵养好的,几句话把你打发了。涵养不好的,就很可能像上面那位亲戚,口出恶言。没办法,谁叫你当面撕了他的面皮,让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呢?别人帮你,如果不是出于利益交换,那是真感情,但那是非常态,不能奢望。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直系亲属,你不能寄希望于谁会为你白白付出,更不要奢望别人为你牺牲自己的利益。

  人际关系的常态是,不涉及利益或者利益一体的时候,大家关系绝无问题,好过得很;而一旦涉及利害关系,立刻就会分化。上中学背的第一句英语是“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翻译成中文叫“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我们也经常说“没经过考验的感情,不是真感情”。什么考验?就是利害关系的考验。所谓君子小人之辨,不也是以利益作为试金石么?

  在没有利益介入的环境中,感情都是最纯真的,比如同学,比如战友,但即使是这些感情,一旦进入到有利益介入的环境,也要重新看一看是否会有变化。至于那些萍水相逢、半路相交的感情,只要未经考验,都不要有依赖心理。

  《水浒传》里,宋江对李逵好不好?可说情同父子。无论李逵怎么胡闹,哪怕是抡板斧砍了一百多个无辜百姓的头,宋江都当没事一样。闹得最凶的一回,李逵砍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当众大骂宋江,羞辱得一塌糊涂。换成别人,宋江早忍不住了,李逵后来一认错,啥事也没有。但最后李逵怎么死的?被宋江毒死的。宋江怕自己被朝廷毒死后,李逵得知真相,扯旗造反,把自己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所以专程叫人把李逵星夜请来毒死。

  这本书开篇我讲过的那个朋友,由于上司以前对他不错,就以为上司是能说心里话的,没想到上司知道他不利于公司的心思后,立刻翻脸拿他开刀。看看宋江与李逵,心理应该平衡了。以前大家感情好,那是因为双方利益一致,而一旦不一致,感情在利益面前立刻就薄如纸了。遇到所谓有人情味的上司,只不过是让你死得舒服点,感觉愉快些。就像宋江,没拿斧头砍死李逵,而是骗他喝了毒酒,还要流泪解释说:“兄弟,你休怪我!”弄得李逵喝毒酒也喝得很感动,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李逵对宋江是真感情,所以他被骗了也丝毫不后悔,心甘情愿为宋江去死。但我想,世上绝大多数人不会有这种爱好吧!

  我还有个朋友A君,管着一个省的业务。有一名下属S因工作不力而被劝退,心生怨恨,在离职的时候,向总部狠狠地告了A君一状,列举了他很多失职和违规行为,投诉内容真真假假混杂一团。但归根结底这些行为无论真假并没有对公司造成什么损失,所以A君根本不放在心上。总部大老板接到投诉,指示要查,A君的上司和HR的人一起飞过来,找A君的下属分别谈话,核实情况。A君嘴很硬,说:“我平时对下属就像对朋友,感情好得很,关系铁,他们不会乱说的,我放心!投诉的那些破事,根本就是放屁,我不怕!”

  我当时就对A君讲,事情不妙,一定要小心,底下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他不以为然。结果调查结论出来,A君严重失职,被公司降职调岗。如果不是他的上司保他,恐怕处分更严重,当时就得办手续走人。后来A君问我为什么当时就判断说事情不妙?我告诉他:

  第一,针对这种投诉的调查本来就可大可小,如果是走过场,让你上司一个人来走走也就是了,可总部派了HR跟你上司一起来,说明什么?HR跟你没有利益关系,明摆着就是公事公办。你的下属又不是傻子,这架势还看不出来?如果是走过场,大家都走过场,调查出来的,肯定都是好话,但公事公办,那就不可能调查出来都是好话。都是好话HR回去怎么交差?但人只要说了你一句坏话,心里头就没什么压力了,多说几句也无妨。即使大家对你没恶意,一人只说一两句,累积起来的负面力量也够呛。三人成虎,HR一定会相信对你的投诉的内容是真实的。

  第二,平时下属跟你感情好,关系铁,我相信是真的。可是现在这事,关系到你的位置会不会空出来,你怎么知道有没有人起变化?有没有人心里在算小九九——你走了,他有没有机会?人只要一算利害关系,感情就靠不住了。

  A君听了分析很佩服。其实为了他的面子,我还有所保留。他自认为平时对下属就像对朋友,就没有自问,为什么有员工在离职的时候,会告自己的恶状呢?他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他自认为的对下属好,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同样的好?

  要想别人靠得住,首先自己站得住

  职场上没有谁是永远靠得住的,正如西方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我们要想让别人靠得住,首先是自己站得住。如果自己站不住,别人一定靠不住。你自己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别人也不好多管闲事,自然帮不了你。

  有一位企业家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国家某部委直属公司总经理李某,在20世纪90年代受该部委某副部长委派,出任与香港某公司合资组建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其在三年任职期间领取工资近百万元。由于当时这个公司的特殊性及运作的不规范,李某的工资收入未按当时的习惯上缴国内单位,该部委亦无文件对此作出规定或说明。后来,李某与该副部长发生矛盾并辞去公职。副部长恼怒之下找到司法机关,称李某的上述收入应为公款,李某因拒不交回而构成贪污罪。由于副部长身处主管机关要职,当时又无正式文件能够说明此事,无人能够或者敢于出面为李某作证。李某遂被司法机关立案并采取强制措施,形势对其十分不利。然而,万幸的是,李某行事一贯认真细致,他保留了当时讨论此事的所有会议记录、谈话记录,以及任职期间他向副部长汇报基金公司工作及其工资制度的草稿、试行稿等大量原始文档资料或复印件。鉴于上述文件资料能够被认定为当时所写,且前后一致,司法机关无法认定李某有罪,最终只能撤销此案。该企业家总结:“学会自我保护,平时就收集和积累自己无罪的证据有多么重要啊!”

  平素的职场中,这种刀光剑影的事不多,但经常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曾经有下属因做事不合公司制度被我责问,他说:“做之前也拿不准,就问过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了,他说可以做,我才做的。”而当我再让他去找相关负责人证实时,人家说根本没那回事,当时回答的是让他按公司制度做。下属气得半死,但口说无凭,只有自认倒霉。我只好动用自己的人际资源,把事情摆平。

  这种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都是当事人图方便,打个电话问一声,出事了,什么凭据也没有。所以,我后来硬性要求,凡与其他部门的工作都必须通过邮件,这样出了问题就能找根源,一定不能口头确认办事。

  要想职场成功,就必须丢掉一切幻想,树立只有自己奋斗才最靠得住的观念。正如约翰·洛克菲勒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缺乏行动的人大都很天真,喜欢坐等事情自然发生。他们天真地以为,别人会关心他们的事。事实上,除了自己以外,别人对他们不大感兴趣,人们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例如一桩生意,我们获利比重越高,就要越主动采取行动,因为成败与别人的关系不大,他们不会在乎的。这时候,我们最好把它推一把,如果我们怠惰、退缩,坐等别人采取主动来推动事情的话,结果必定会令人失望。一个人只有自己依靠自己,他才不会让自己失望,并能增加自己控制命运的机会。聪明人只会去促使事情发生。”

  成功的诀窍

  职场不像上学,一道题总有个正确答案,你把它选出来或者做出来就得分了。职场的题目有可能总在变,答案也可能总在变,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合适的答案。关键在于,每一步,你都一定要去找到你可以控制的点,然后把成功的每一步,都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点上,以此为坚实的基础,而不要寄希望于你暂时不能掌控的事情或人。

  有一位女士想移民去加拿大,她先生和孩子已经都在那里,但她因为英语不过关,申请很多年也没成功。她觉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继续学英语。

  咨询师发现,这位女士做了十几年的ISO9000认证工作,做得非常不错,所以咨询师建议她:“既然你熟悉这个流程,熟悉这个内容,虽然你的英语有点差,但你还是可以在你先生待的地方找到一个做ISO认证的公司,对吧?”她说应该可以,因为她原来的公司就是做这行的,她对整个工作流程非常熟悉,她有把握在加拿大找到这样的工作。

  咨询师说:“如果对方觉得你的英语不行,那你告诉他可以免费帮他做,给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证明你不行,一分钱不要。在这一个月中,只要你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你老板在第二个月一定会付钱,具体数目那是另外一回事。这种做法能让你轻松地通往加拿大,而且你的英语在工作中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这位女士用了这个方法,果然实现了家庭团聚的愿望。之前她一直认为她的英语太弱,所以她应该提高英语,这样通往加拿大的路才能被修好。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是把成功建立在自己暂时不可控制的因素上,而当她找到自己可以控制的点后,成功就容易很多了。

  在2006年世界杯德国与阿根廷比赛的点球大战中,德国守门员扑对了每一个点球的方向,更扑出两个点球。全世界都为这种奇迹而沸腾,甚至有记者写道:“那一刻,上帝也站在了德国队的大门前。”

  德国队点球不败的秘密很快被揭晓。原来,德国队在赛前,已经收集并分析了所有阿根廷球员射点球的习惯。在点球大战时,德国守门员手中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每个人的射门习惯,如“克鲁兹,长距离助跑,右上角。阿亚拉,注意他的射门腿,左下角。罗德里格斯,大力抽射右边。坎比亚索,短距离助跑,左上角”。令人叹服的是,纸条所写的与实际情况完全一样。凭借这张“绝世秘籍”和守门员的出色发挥,阿亚拉和坎比亚索的点球被拒之门外。

  想必阿根廷人在赛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德国人会做如此周密的准备。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点球是靠运气,但是德国人用自己超乎寻常的勤奋和执著,将一件看似没有规律的事情总结出规律来,把一件不可控制的事情变得可控,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感到敬佩。正如贝肯鲍尔所说:“德国队在世界杯中点球不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之前的精心准备和在赛场上一颗勇敢的心。”

  最好的合作是相互掌控

  我们经常被教育:要团队合作,要优势互补,共同成功。这话是没错的,但合作的前提似乎没人教。请问你:为什么要合作?答:老板要求的。答:公司文化倡导的。这种答案,我要说,你脑袋坏掉了。

  公司要你团队合作,那是因为,合作比你单干对公司更有利,也容易控制。反过来说,如果你要跟人合作,你就得问自己:合作的利益点在哪里?关键点在哪里?我能不能控制?

  如果你全能控制,恭喜你——你不是在合作,你是在雇佣几个帮手替你干粗活,你完全能够随时看心情愉快与否来决定换不换帮手。如果你一点都不能控制,我得告诉你真相——你被别人的理想忽悠了,你被卖了还会替人数钱,觉得那钱是你团队合作的成果。

  所以,当你的老板在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说,当你的上司拍着你的肩膀,对你大谈企业远大目标、企业灿烂文化时,你脸上可以摆出崇拜和陶醉的表情,但头脑一定要清醒。你要分析一下,这里面,你的利益在哪里?你能控制多少关键因素?

  最好的合作,就是大家都控制一点关键因素,谁也离不开谁,利益也就大家都沾一点,谁也不亏待谁。在西方,这是用制度来保证的,大家按制度做就行了,哪怕是大吵大闹也没关系。所以在西方与公司发生纠纷了,有人一边在公司上班,一边跟公司打官司,打输了就走人,打赢了还继续上班,并非奇事。在中国,光用制度控制是不够的,有权术,有利益,还有感情,总之几千年积累的手法太多了。只是历史书从来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真相,得你自己具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了解之同情”,方可有所领悟。

  刘邦与项羽在鸿沟僵持那阵儿,项羽派武涉前往齐地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事奉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我们都知道刘邦并不是同性恋,那他为啥对韩信这么好?因为他要成功,离不开韩信的军事才能,他认识到韩信是他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他要动脑筋,让这个必要条件服从自己,能被自己控制,能“团队合作”。

  如果看了韩信的真情表白,就以为刘邦的感情投资大获成功,那你就错了。韩信也不是傻子,刘老板看中自己什么,他是明白的,他自身的价值,他是清楚的,用蒯通的话说就是“当今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取决于您。您帮汉王则汉王胜,您帮楚王则楚王胜”。韩信从小就是有野心的人,他不是没考虑过三分天下自立为王的事,之所以不反,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次要的原因是反了也是做齐王,不反也是做齐王,利益差不多。虽然不反头上还有个刘老板,但自己远在齐国,天高皇帝远,还是很自在的。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实力不够,同时刘邦对他设置了制约力量。韩信军队几次被刘邦整编,无法形成只对自己忠实而不认刘邦的军队。同时下属中有曹参、灌婴这样拥有独立部队的刘邦亲信以及孔熙、陈贺这样明则辅助自己实则为监视的副手。而韩信自己的亲信在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可以肯定的是,韩信如果反叛,成功的把握并不大。

  所以,韩信才会说得那么动情那么感人。他说给谁听的?当然不是你我,而是帐外那些正屏息静听的刘邦的亲信将领们。项羽的使者来劝反,无论自己怎么想,刘老板不可能不起疑心,万一刘老板觉得自己不可掌控,那下次刘邦急驰入营要取的,就不是兵符,而是他韩信的人头了。所以,他一定要像恋爱中的男孩那样,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对刘邦无比的依恋与忠诚,他要通过帐外那些人的口,把自己的态度传递到刘老板那里去,使老板放心,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牢靠一些。

  靠山还是冰山

  职场中人往往想找个靠山,因为故老相传:有了靠山,诸事皆宜。

  老话总是没错的,只是靠上去之前,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价值。在企业或者企业里的小利益集团内部,一个人的地位都是按照价值来排序的。《水浒传》里宋江搞了个一百单八将排座次,好汉们坐第几把交椅,主要是按照宋江认为这些人今后对梁山集团的价值来确定的,而并非像一般读者认为的,完全根据个人能力或以往对梁山的贡献来确定。比如白日鼠白胜,如果没有他在黄泥岗上出神入化的表演,晁盖等人就掘不到事业的第一桶金。但当他被官府抓走后,就有人提议任由他生死,理由是他熬不过刑、供出了晁盖等人,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他对梁山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了。但梁山仍然救了他,表面上看是出于义气,实际上仍然是利益的考量,虽然不救他也无损梁山威名,因为是白胜自己违反江湖道义在先,但救白胜则可以向江湖证明,即使是对当了叛徒的弟兄,梁山也讲仁义。这个口碑要是建立起来,好处就大了。所以,如果你对你的靠山没有价值,你的投靠对你自己也就同样没有价值,你要防备着随时都可能被牺牲掉。

  另一方面,企业的目标是变化的,“利益”这个词的内涵也是变化的。所以,就算你目前掌握了一些关键因素,这阶段你是有价值的,你是不可替代的,但环境一旦变化,你就必须重新评估。因为你所掌握的关键因素,很可能随环境的变化变得无关紧要,这时你的价值也会随之降低甚至毫无价值。

  例如韩信,打天下的时候,他是清醒的。他投靠刘邦,充分利用老板对自己所掌控的关键技术的依赖,一边为老板打工,一边为自己争来巨大的声望与地位。但江山打下来之后,韩信对自己的定位就不够清楚了。他没有意识到,这时的刘氏企业对成功的定义已经发生改变,成功的目标已经转移。韩信所掌握的关键技术,已经不被老板所需要,而他在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巨大声望与深厚的军事背景,恰恰成了刘氏企业未来成功的潜在威胁。刘老板要想基业长青,就得不惜一切手段把那些有能力颠覆刘家基业的人控制住,无论他们自身有没有意愿颠覆刘家基业,控制不住就干掉。此时的韩信,要么退休,要么弃武从文,培养新的关键资源,并让老板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被控制,不但被控,还被控得非常愉快。

  但韩信不是那种人。他以自己的卓越才能为傲,沉醉于往日巨大的成功中,对现实稍有不满,时不时就要流露出来。《史记》中说他知道刘邦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殊不知越是躲着,老板对他就越怀疑。他在家常常闷闷不乐,对自己与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有一次他路过樊哙家,樊哙与刘邦是连襟,又是创业老臣,对刘氏基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他很崇拜韩信,对他的来访亲自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却笑道:“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他的表现,一定会传到刘老板耳朵里。这么一个向老板示好的大好机会,就被他自己葬送。当年他面对项羽的使者劝反,对着帐外众人深情告白的那股政治觉悟,此刻全部消失,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职场怨男。

  有时见着老板,他还要争一下口舌,刘邦问他:“以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估计他是想变相提醒老板,自己当年可是做了巨大贡献的,没有我,你未必能成功。但这样赤裸裸的能力比较,就让老板面子挂不住了。此时的刘老板哪里还记得你过去的好,只能笑着说:“您倒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了,怎么还被我俘虏了呢?”刘老板要争回来的,证明这天下是我带领你们打下来的,你韩信再牛又怎么着?我说你行,你才行,我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估计刘老板当时笑得很勉强,笑得很难看,韩信也觉出味道不对,连忙放下自尊拍道:“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这样一个人,已经没有了使用价值,他的存在又是潜在威胁,还不注意搞好群众关系,随性贬低老板心腹,经常拿语言糗老板,使老板面子和心里都不舒服,换成你是他老板,你会怎么办?

  成功的必要条件与运气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指“有了未必行,缺了肯定不行”的硬条件。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成功的必要条件。

  不同种类的成功,有不同的必要条件。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与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成功的必要条件中虽然有相同的条款,但关键条件肯定不同。而同样是企业界,成功有着不同的级别,一名普通员工,与业内专家或高级管理者,与企业的老板,在成功中处于不同的等级,彼此间虽有共通之处,但成功的关键条件也相应不同。

  从小成功到大成功,可以比作登山,从山底到山顶,所需必要条件越来越多。漫步在山底小路,所需条件是你愿意走路就行。开始向上走,除了意愿,还需要一定体力。再往上爬到半山腰,除了意愿和较好的体力,就得有点毅力。再向上攀登岩石,除了意愿、体力、毅力,还得有相当的登山技术。当你不知不觉间,身边已经没有同路人,你已经抵达别人都未曾到过的位置,但你仍然不停息,向山顶发起挑战,这时,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挑战自我、突破权限的强烈的成就动机。

  所以,我们看到,从山底到山顶,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不断地增加,反过来讲,越来越多的人在走上一个阶梯时,由于欠缺下一个阶段成功所需的必要条件而不得不止步。成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淘汰不够条件的人的过程,最后的成功者,必然是具备了最多必要条件的那个人。“成功没有侥幸”,这句老话所言不虚。

  成功没有充分条件

  一般人在总结这些成功者的成功经验时,往往会说:“你看,他有意愿、有体力、有毅力、有能力、有野心,他不成功,谁成功?这种人,肯定成功。”而市面上所谓“成功学”,同样是这种论调。数不清的“成功学大师”纷纷面世,自称面谈了多少多少位顶级成功人士,归纳总结出所谓“成功法则”。他们就像兜售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兜售所谓成功法则,声称只要按这些法则去做,一定成功。如果你照着做了却没有成功,他们又会告诉你,不是成功法则不对,是你自己不够坚持不够努力。他们的宣传如此有力,不少人都相信,花大价钱去听讲座去买成功法则。

  世界上真有这种所谓保证你“照做就成功”的法则吗?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告诉你:没有!

  所谓保证你“照做就成功”的法则,在逻辑上称为“充分条件”。请记住:成功没有充分条件!稍有常识的人就会想到,如果世界上存在这种保证成功的充分条件,那满大街的人都是亿万富豪了。我不知道这些所谓的“成功学大师”有没有真的如他们声称的那样,亲自采访过多少位顶级成功者。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他们采访了,归纳出来的这种保证成功的成功法则,也是错误的。

  我阅读过无数传记,那些成功者总结自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时,讲述的都是必要条件,比如勤奋、敏锐、善于用人、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己。我们都知道,既然是必要条件,就意味着如果你不具备就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哪怕你具备了必要条件,也未必成功。还拿登山来做例子,一个具备了意愿、体力、毅力、能力和挑战精神的登山者,或许在半途遇上暴风雪,从而不得不放弃,更有可能,就像新闻中时有报道的,中途遇上雪崩,不幸遇难。如果你总结说,那就得在登山的必要条件中加上一条“良好的天气”,但或许下一个失败者,却是因为同伴生病,拖累他也不得不共同返回。

  不信书,信运气

  所以,我们在阅读成功者的传记时,经常会发现,这些成功者总爱说自己的成功全是因为“运气”好。

  其中的典型者如曾国藩。这个被毛 泽 东称为“中国近代最具大本复源的人”,在他晚年的时候,据《瞑庵杂识》记载,曾经对吴敏树和郭嵩焘说,自己死后的碑文由这两位执笔,但是要加上这样的话:“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做任何事,无论是从无到有创建湘军,历经千难万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还是治学为文,成一代理学家、书法家、文学家,靠的都是“扎硬寨,打死仗”精神,都以“拙诚坚忍”贯穿始终。打仗,他自嘲“屡败屡战”;为政,他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治学,他推崇“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他每天记日记,对当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恭、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圣贤。

  可以说,他的成功,完全是靠不懈努力,没有半点投机取巧。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总结一生成败得失时却说“不信书,信运气”。为什么呢?因为,就算你具备了再多的成功必要条件,但只要有一个意外,你所做的一切,都会付之东流。

  有一位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将军,在听到别人恭维他具有军事天才时说:“我不算什么军事天才,只不过命大,我认识的好几位比我有天赋的兄弟,在当排长的时候就牺牲在战场上了。”在曾国藩自己的军事生涯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咸丰十年被几十万太平军团团围困在祁门。当时他外无精锐救兵,内无可以死守的地利,身边也没有得力将领,一百多位幕僚包括大名鼎鼎的王闿运、李鸿章等见势不妙竟弃他而去。而他面对的敌人,却是太平天国赫赫威名的忠王李秀成。眼看突围无望,他干脆放弃,天天泡杯祁门红茶,读起《红楼梦》来。

  当年底,李秀成亲率大军来袭,前锋距曾国藩驻地仅60里。曾国藩惊魂落魄,一边拼死组织抵抗,一边写下遗书,准备自杀。只因李秀成误以为祁门有重兵守御,又不知曾国藩本人就在这里,便放弃进攻,绕道江西进行战略转移,才使他侥幸逃过一劫。后来曾国藩每提起祁门战事便心有余悸,连呼侥幸。

  所以,当成功者们在回想往事时,他们会惊人一致地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实在只能归于“运气”好。因为,到了他们那个级别,所有靠努力可以克服的,都不是真正的困难。真正无法超越的,是再努力也无法克服的不确定性,是你自己掌控不了的灾难性意外。

  先为不可胜

  既然运气如此重要,甚至能够决定成败,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坐待其临、搭一把顺风车了呢?答案:不是。

  有人做过研究,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大约15个左右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大多数人浑浑噩噩走完一生,甚至连机会是否光临过都不知道。老话说:“运气青睐有准备的人。”如果你不具备足够的必要条件,运气来了,你也没有基础去承接。一个缺乏创业准备的人,即使突然中了大奖,有足够的钱去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一个缺乏领导才能的人,即使突然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也很难服众。

  要成功,就必须具备成功所需的必要条件,同时,尽量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事件,无论表面上看,那些事发生的概率多么小。要时刻做好准备,要么创造条件避免其发生,要么一旦发生也早有应对的预案。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早在几千年,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就在他的《孙子兵法》中阐述了这个道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就是说: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这就是司马懿拖死诸葛亮的方略,他自知不敌,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外加免战牌高高挂起,纵然诸葛亮神机妙算,又奈我何?能胜,我就打;不胜,我就歇着。打与不打,主动权在我。我可能永远都不能取胜,但也永远都不会败,永远都有取胜的机会。

  在职场中,我们要晋升,要成功,一定要有两手:一手是靠努力和能力不断创造出色的业绩;一手是“先为不可胜”,把所有危险都消灭在萌芽之中。一边往前冲,一边要回头看背后有没有人在弯弓射箭瞄准你。前者依靠你的业务能力,而后者则有赖于你的政治才能。

  有一位就职于世界500强的年轻人,受命开发某省市场,任办事处副主任。他手下有个业务员是全国销售总经理的朋友的儿子,他知道这情况,却没在意。上任的时候,销售总经理对他说:只要做出成绩,我就让你做办事处主任。又说:做业务的时候,多带一带那个业务员,让他向你学习。年轻人冲着办事处主任的位置,使尽一切办法,终于跑出该公司在该省最大的订单,完成了全年的销售额。结果,这位年轻人被调到另一省办事处,仍任副主任。而该省办事处主任职位,却被那位业务员得到。这位年轻人怒火攻心,一气之下辞职而去。由于心中郁郁,心态失衡,后来的职业道路很不顺利,好几年都没翻身。

  另一位担任省公司总经理的年轻人,也遇到类似的情况,但相比之下,他的处理就高明得多。当他发现手下某销售员与自己的顶头上司全国销售总监有很深的关系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上司安排的一个眼线,甚至是未来顶替自己的人选;自己再怎么对他好,也不可能让他倒向自己。为了防止自己在前面打市场背后却被人暗算,他决定赶走此人。

  他不动声色,安排自己的心腹平时注意这个销售员的动态并及时汇报,然后,主动将这个销售员提升为省公司的二把手,并为表示对他的器重和培养,把省里最大的潜在客户,分配给他,让他专心去跑。

  所有人,包括销售员自己,都认为是得到了提拔和器重,但这位年轻人知道,最大的潜在客户虽然是优质客户,但门槛很高,竞争对手也很多,也是最难跑的客户。要拿下订单,以该销售员目前水平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不提供帮助,销售员会被拖死。

  果然,不久销售员就有点泄气了,跑了很多次,客户消费档次太高,连他递过去的烟都爱接不接,看不上眼。销售员想买好烟,但自己又承受不了,就试探提出能不能报销。

  年轻人不经意地说:“公司的政策好像不允许。要不你去请示一下总部?其实,我平时买整条烟说是送客户,其实是自己抽的,要不你也这样?”销售员眼睛一亮,小心地问:“可以吗?买整条烟报销?做业务用烟?”年轻人说:“可以,我不说,你不说,上面也不会查啊。不这样,这烟钱你怎么承担的了啊,每月都两三千呢。”销售员感激不已,从此照此办理。

  年轻人的全省业绩完成得不错,几个月后,公司总经理下到省里视察工作。年轻人一一介绍各销售员工作进展,在提到某销售员跑优质客户很长时间,仍无进展,业绩无法达标后,他又说:“前段时间出差没能认真审查财务报销的真实性,这几天没事,我看了以前的财务报销,发现这个销售员不但业务完不成,还有假报香烟费的问题。经过核实,他有几次报销成条的高档香烟给客户,其实客户并没收到。如此违反财务纪律,建议除名。”总经理考虑了一下,年轻人便坚持建议,总经理点头同意。第二天销售员办理手续走人。

  开除销售员的后果,是使年轻人与顶头上司关系决裂,但他不怕:一是他的业绩很好,完成了指标,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开除完成任务又没有犯严重错误的省销售经理;二是开除销售员是总经理点头的,他的上司也拿不准年轻人与总经理是什么关系;三是年轻人政治上如此老练成熟,也使他的上司不敢轻举妄动。

转载地址:http://npbmx.baihongyu.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nginx+keepalived构建主主负载均衡代理服务器
查看>>
LED灯的闪烁与熄灭也成了一个iptables target,强汗
查看>>
UVA 1169\uvalive 3983 Robotruck 单调队列优化DP
查看>>
我的友情链接
查看>>
POJ 1703 Find them, Catch them
查看>>
[共通]手机端网页开发问题及解决方法整理
查看>>
HSRP 原理
查看>>
监控队列的脚本
查看>>
我不是九爷 带你了解 CloudStack+XenServer详细部署方案(3):CloudStack管理节点的安装和配置...
查看>>
我的友情链接
查看>>
我的友情链接
查看>>
用户调查报告
查看>>
发布一个php分页类
查看>>
我的友情链接
查看>>
${basePath}
查看>>
linux命令之uniq简单用法
查看>>
使用Eclipse调试Java程序的10个技巧
查看>>
Hive分桶表
查看>>
oracle10g 启动时报错:ORA-32004 ORA-19905
查看>>
思科分发列表过滤路由(RIP)动态路由协议篇
查看>>